“我们必须有所担当,打破垄断,把中国人的‘健康盾牌’牢牢握在中国人手上。”5月31日上午,武汉大安制药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黄岭刚刚结束一场电话会议,水都没来得及喝,一提到由公司自主研发的产品,他脱口而出。
据了解,由黄岭主持开发的产品“氟比洛芬酯注射液(商标名:安抚)”是一种用于术后及癌症病人的靶向镇痛药物,该产品打破了日本技术产品的全球垄断,填补了国内技术和产品空白,是《中国上市药品目录集》收载的首个国产纳米注射剂,而这一产品的诞生,足足用了十年。
公交车成了他的“食堂”
2007年,黄岭从武汉大学毕业来到初创期武汉大安制药有限公司从事新药研发工作。当时的大安,年销售收入仅不到二千万元,总人数不到一百人,企业研发经费紧张,人才缺乏。
“我知道按照常规选择去大企业或者科研院所可能会轻松很多,但我想有自己不一样的选择。”黄岭很清楚,研发这条路从一开始就很难。
一进公司,黄岭就被委以重任。2007年年底,“氟比洛芬酯注射液”研制项目立项,黄岭成为项目负责人。当时国内对于这类纳米注射剂大家了解都非常少,产业化只有外企或合资企业在做,由于项目风险非常大,公司初期提供的启动资金非常有限,实验室都只能找高校借。就这样,黄岭不断在武大和华科的实验室之间反复“借”,每周往返于珞珈山、喻家山与金银湖之间,在那个没有地铁的年代,黄岭和同事们每天往返,为节省时间,公交车成了他的“食堂”。
亲手改造生产线
“这件事很难,难在哪里,其实不是药物本身,而是产业化的过程。国内没有生产这种药物现成的仪器设备和生产线,甚至供应商都无法理解我描述的仪器设备究竟是什么样的。”面对这样一种“全空白”的处境,黄岭只能带着同事们一起“上手”,他们自己设计生产线并购置仪器设备,然后在无数次的实验失败中,不断亲手改造生产线,甚至亲手打磨管线设备。
“一步错,重头来”的产业化特殊性,使得他们的研究如履薄冰,也正是这种谨慎推动了研发的突破。2013年9月,“氟比洛芬酯注射液”拿到了国家药监局的临床批件,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两年的临床试验,在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的时候,黄岭再遇难题。2015年7月22日,行业内爆发“临床核查风暴”,针对新药研发及临床试验进行全方位的数据核查,公司在反复思考之后,于当年11月7日撤回了“氟比洛芬酯注射液”注册申请。
“对这些时间节点的记忆犹新,是因为那段时间的度日如年,离产品成功真的只有一步之遥了。”黄岭不甘心,在撤回多家机构的临床试验合作后,他一个人扛下巨大压力,说服公司重新寻找机构进行合作,这一次,黄岭去了北京,十几家机构,他一家一家拜访。他的坚持,让这最后一步终于迈了出去。
为国家医保支出节约10多亿元
2018年3月,“氟比洛芬酯注射液”终于拿到了国家药监局的药品注册批件,产品上市了!而今年,这一产品的销售额预计将达4个亿。
十年来,黄岭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攻克这一世界前沿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据了解,该日本技术产品自2004年上市以来,垄断国内市场十多年,年销售额近20亿元。而大安制药的产品上市后,进口药品销售价格降低近70%,每年可为国家医保支出节约10多亿元,产品一上市就成为国家医保首批集中采购的25个品种之一。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大安制药先后被评为“国家示范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湖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奖”“湖北省知识产权示范建设企业”“武汉市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武汉市创新百强企业”“武汉市制造业百强企业”等。
不忘初心,长期坚守,黄岭先后主持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国家火炬计划、国家创新基金等国家省市级科技及产业化项目多项,个人先后荣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荣获武汉市黄鹤英才、武汉市劳动模范等荣誉,并有十多项国际国内专利获得授权。
“不忘初心,选择做药就为百姓健康;2005年入党以后,我心里涌动的是使命感。不让进口药控制国家和同胞的健康命运,更是作为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是科研人员的心之所向。”黄岭说。
文/记者肖梓熠 图/记者晏君 通讯员熊璨 冯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