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远大控股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简称植保所)共建研发中心揭牌仪式在国家农业生物安全科学中心举行。
远大产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远大控股)董事长金波,总裁史迎春,凯立生物总工程师陈灼湖,农业高科技领域专家姜勇博士,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以下简称:植保所)所长周雪平,副所长陆宴辉、张杰等领导出席,揭牌仪式由植保所成果处处长高玉林主持。
此次远大控股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共同设立的研发中心旨在加速将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出色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公司所属农业高科技企业创新农药产品。研发中心的第一期项目孵化资金5000万元将由公司或所属农业高科技企业根据项目合作协议提供。
布局生物农药领域
助力农业高科技产业发展
在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要保障粮食安全,这也已经成为国家重点经济工作之一。
藏粮于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础,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保证,也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农药过度使用、农药残留超标对土壤健康产生深远伤害。生物农药属于绿色农药范畴,环境适应性强,无污染,原料广泛,抗药性弱,不会对土壤生态环境产生破坏,极具应用价值。
藏粮于技。传统农药具有高毒性、低选择性、易产生抗药性、易残留等问题,如何降低以化学农药使用量成为当下产业界和学术界共同致力于解决的农业安全难题。随着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生物农药领域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活体或其代谢产物针对农业有害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的制剂,具有安全、有效、无污染等特点。发展生物农药将有助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民众健康、保护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发展生物农药将有助于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为农产品出口创造十分有利的条件。
生物农药可以从源头确保百姓“舌尖上的”安全。随着中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绿色安全”成为人们对食品的普遍追求。国家政策也为此不断努力,严格管控化学农药使用,加快推进农药减量增效,加快生物农药推广应用,从源头上解决食品安全及环境污染问题。
业内专家认为,生物农药将逐步替代化学农药发展方向上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我国化学农药的生产使用将逐步转向生物农药生产使用,对中国农产品及其生态绿色食品的安全意义重大。
我国生物农药产业起步较晚,进入21世纪才迎来真正意义上的发展,随着近年来国家限制高毒、高残留农药的政策相继出台,生物农药对化学农药的替代效应逐步显现,生物农药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正是看到国家对粮食及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以及发展生物农药的重大意义,远大控股高度重视生物农药研发创新和产品布局。在进入生物农药之初,公司就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达成深度合作。
植保所是中国农业科学院首批成立的专业研究所,致力于解决植物保护领域基础性、方向性、全局性、关键性重大问题。此次远大控股与植保所的合作,是在加强生态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产业与学术研究机构共同携手、担负起历史与时代的重任、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利用双方在人才、技术、资金等优势,积极组织开展创新研发,抢占世界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旨在培育出一大批优质高效生物农药新产品,助力我国农业安全、健康发展。
公司表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共同设立的研发中心为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非营利组织,旨在加速将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出色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公司所属农业高科技企业创新农药产品,不断丰富产品管线。研发中心的第一期项目孵化资金5000万元将由公司或所属农业高科技企业根据项目合作协议提供。
搭建产学研合作通道
打造生物农药研发创新体系
经过多年的发展,远大控股成长为一家高质量发展的大宗商品综合服务商的同时,利用多年深耕大宗商品市场所积累的资源和经验,向大宗商品产业链上下游进行延伸,逐步增加产业板块在公司整体业务中的比重。目前,生物农药成为远大控股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今年2月,远大控股与福建凯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署《股权收购框架协议》。福建凯立是一家专业从事生物农药原药和生物农药制剂研发、生产、销售与应用的高新技术企业,独家拥有中生菌素原药专利。
4月,远大控股宣布拟收购辽宁微科合计100%股权。辽宁微科是一家从事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研发、生产、销售与应用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为生物农药四霉素、无毒生物灭鼠剂地芬•硫酸钡、土壤修复剂不吸水链霉菌生物菌肥,用于植物病害防治、农林草和城市灭鼠无害化,土地修复及植物营养。公司独家拥有四霉素母药及地芬•硫酸钡专利。
公司表示与植保所共同设立研发组织,旨在搭建长期的产学研合作通道,作为公司生物农药研发创新体系的支点之一,可以为公司发展生物农药产业提供外部源动力。公司将依托原有农产品贸易业务基础,以福建凯立为生物农药产业端核心,借助植保所创新开发实力,在农业高科技域持续寻求新的发展。未来,公司将继续加大投资,推动农业高科技领域创新及产业化的发展。
远大控股表示,双方的合作能够助力公司产业化发展,解决市场现实需求,发挥科研的优势和科研人员发挥能动性,共同致力于创新产品开发以及产业化,让科技赋能农业生产,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